“纪念钱仲联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第二届清诗研讨会”发言
王尧
今天我们以简朴和学术的方式,纪念我们的老师、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百年诞辰,并举行第二届全国清诗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我们在追思、缅怀钱先生的同时,又将深入讨论由钱先生开辟的清诗研究领域诸多问题,对大师的景仰、学术的敬畏,对学科发展路径的勘探,都借此表达。在此,我谨代表苏州大学文学院,诚挚欢迎和感谢与会的校内外领导、专家学者,并向钱先生的亲属致意。
钱仲联先生生于1908年,2003年辞世。在九十五年生涯中,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这个将近百年的历史,也正是中国由近代到现代,由旧学到新学的转型时期。我以后学的身份看钱先生,犹如在当下看历史。钱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是在中国社会大变动、学术大转型的历史中沉浮的,所以他们的学术生涯始终缠绕着现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文化的基本问题。他们的格局之大,内心之丰富,处境之复杂,选择之艰难,似乎是我们这些后来者难以比拟和体察的。在为钱先生做九十大寿时,先生答谢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是在党和政府的改造帮助下走过来的。钱先生此言犹在耳畔。我们都知道,钱先生个性鲜明,但始终对院系的党总支书记保持尊敬,从未和哪位书记发生过争执什么的,谨言慎行。
我曾经关注过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命运与学术道路或者创作道路。我肤浅的印象和认识是,现代知识分子无论坚守什么样的信仰,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如果作为学者,他们维护中国文化与学术根基,传承中国文化与学术命脉的企图和努力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与学术才薪火相传,得以发扬光大。在纪念钱仲联先生百年诞辰时,我想,我们会首先记取钱先生一生怀抱的对中国学术与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心仪钱先生一生坚守的敬畏学术的精神。在工具理性持续膨胀而价值理性持续委靡的今天,钱先生留下的财富是丰硕和深厚的。
综观钱仲联先生的学术与文学成就,可大体归为四类。一为笺注,一为选学,一为论说,一为创作。钱仲联的笺注之学精深博大、严谨完备,已被学界视为典范。他的笺注著作,一为创注,如《人境庐诗草笺注》、《剑南诗稿校注》、《海日楼诗笺注》;一为集注、补注,如《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鲍参军集补注》、《吴梅村诗补笺》。中国选学悠久发达,钱先生重视选学与这一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他把许多被文学史家所淡忘的,或者说被丢失的一个时代的作品,通过他的选学又还给了读者。由钱先生主编的《清诗纪事》,在编写过程中,涉及清代诗人一万五千余家,最后采录入书的还有六千余家。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历时八年而告竣,不仅其速度令人惊叹,而且其质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先后两次来信,大加赞赏,称:“体例精审,搜罗弘博,足使陈松山却步,遑论计厉。”“举世学人受益无穷”。钱先生有关文学的许多论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只是他溶含于笺注和选学中的文学思想的理论抽象。钱先生同时又是现当代著名的旧体诗人,时人对他的诗歌评价很高,金天羽称他的诗“其骨秀,其气昌,其词瑰玮而有芒。”诗与古文外,钱先生还擅长词与骈文,尤其是骈文。钱先生的创作与他的笺注和选学是相生相发的。在这次纪念活动中,钱先生的亲属特地给与会各位赠送了钱先生的诗集。
教育家的钱先生桃李满天下。先生治学极其严谨,指导学生也极其严格,一丝不苟。每星期有好几个半天,他都要亲自授课。即使大病初愈,也不会停止。而且即使身体虚弱已极,一上起课来就精神焕发,滔滔不绝。马亚中教授在回忆文章里说,他上课几乎纯用老常熟方言,且语速极快,语调随感情而抑扬起伏。兴奋起来,还会拿几首诗文来吟唱,他虽为我们讲明清诗文,却常常广征博引,涉及整个中国古代文化领域。先生授课从不用讲稿,也不开中药店,而是神思飞扬,纵横开合,挥洒自如,左右逢源。高兴时手舞足蹈,吟哦之声不绝,学生总是听得如痴如醉。
作为一代大师,钱仲联先生是有血有肉的,他一样有凡人的喜怒哀乐。钱门弟子对此可能会有更为切身的体会。我还在读大学时,就听说钱先生对公共资源管理得十分严格,明清诗文研究室的老师,要领信封稿纸都必须经他之手。公家的东西不浪费,该是自己的也不推却。我记得1998年年底,我和当时的总支书记倪均强同志去看望他,行前关照办公室主任带好奖金和慰问金给钱老。我们告别的时候,钱先生照例送到门口。等我们回到学院,办公室的同志说,钱先生打电话来了,问领导是不是忘记了奖金和慰问金。我突然想起,钱先生送我们出门时,脸色不怎么舒展。我后来一直在想,一个不虚伪的人,最终才能成大气候。1999年钱先生生病住院,我和倪书记去看他,在把他从轮椅抱到床上时,钱先生对我说,这次我可能熬不过去了。他说话时的眼神非常迷茫,生与死的问题在晚年一直困扰他。
泰山其颓,哲人其萎。生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议论往生者。或许可以说,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和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学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钱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明清文学研究的贡献,已经成为学术史的一个部分。无论是在钱先生的生前生后,苏州大学、苏州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是和钱先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院系,一所大学,也会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但尘埃落定之后,恒久相传、历久弥新的只是道德文章,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在回顾苏州大学文学院学科发展的历史时,我们总会说起与钱仲联先生相关的两件事情。一是明清诗文研究室的成立,以及在钱先生的主持下编纂清诗纪事。这个研究室是当时苏州大学最负盛名的研究机构,《清诗纪事》这样一个巨大学术工程的完成,是钱先生一生的大手笔之一。二是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建立。在1981年恢复学位制度以后,我校以钱先生为学科带头人申报了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评审时,认为钱先生应当招收博士生,于是我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成为恢复学位制度以后的首批博士点之一。当时江苏的博士生导师只有钱先生与唐圭璋、程千帆、任中敏先生四位。这两件事,都是在苏州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发生的,它改变了苏州大学的历史,改变了苏州大学中文系的历史。
学术研究的兴起。以钱先生主持的清诗研究为起点,中文系兴起了学术研究之风,并且形成了学术研究的特色,形成了建立特色学科的意识。在八十年代中期,中文系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在苏州大学率先完成了由师范转向综合,由教学型转为教学研究型的过程。当时的系领导又及时引进了一批硕士生。我们逐渐而且坚定地认识到,没有学术研究的大学,是不能成为现代大学的。八十年代以降,在这样的氛围中,中文系出现了许多术业有专攻的优秀学者。以古代文学学科为例,堪称一个优秀的学术团队。
学位教育的发展。因为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第一个博士点,苏州大学才有了发展学位教育的第一桶金,我们都知道这第一个点对学校的重要。在这个基础上,1990年,以范博群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成功申报了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点。当时全校只有三个博士。1998年,我们申报成功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2003年,申报成功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在,我们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差不多占了全校的1/10。
学术传统的形成。没有学术传统的大学,是不能成为一流大学的。因为有钱先生,中文系接续了东吴大学和无锡国专的学术传统,从而让我们后来的发展有了一个厚实的历史渊源和背景。现在看来,有没有学术传统,对一个院系、一所大学是至关紧要的。不从学术传统出发,所谓发展最终难免不是学术泡沫。
学术本位的确立。一个有学术大师存在的院系,它的秩序会建立在学术本位的基础之上。钱先生在世的时候,我们很少有人会说自己的学问如何如何。这就造成了一种敬畏学术的氛围,一种谦卑地对待学术研究的精神。学术本位的确立,有效地抑制住了大学的行政化倾向,也形成了文学院多元的格局,在这样的格局中,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不必说学院的院长书记,以我的接触,钱先生在世时,历届书记校长以及分管学科的副校长,也都以崇敬的态度面对老人家。
学术空间的拓展。因为有钱先生,我们学院的发展也获得了学界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形成了一种学术合力,推动了我们学院的发展。对学界的支持我们也一直铭记于心,并且渴望学界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我们学院的建设。
各位领导、先生,朋友们、同学们:
2003年钱先生辞世的那一年,我们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钱先生的学术说明和学术精神延续在学院的发展之中。当我们感念钱先生的学术贡献时,我们意识到了后来者的责任和使命。当下的人文学科发展面临诸多困扰,客观与主观的因素皆有,我们不会因此悲观。产生“百科全书式”大师的时代或许不再,但以新的方式发展学术的路径仍然在我们的脚下。
为了继承和发扬钱仲联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业绩,我们依据国际惯例,设立了“钱仲联学术讲座”,将邀请海内外学者来传道授业解惑,出版“钱仲联学术讲座”年刊。我们还正式启动了《清诗纪事》(续编)工作。学校朱校长亲自关系讲座和续编工作,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关心和支持。
今天开幕的全国第二届清诗学术讨论会,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新的学术动力。我特地要向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歉意,文学院已于去年搬至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我们就把会场放到了这里,这可能给大家带来不便。现在是苏州最好的季节,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书卷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在这特别的秋意中,祝愿各位代表一切顺利愉快。
最后,谢谢所有与会的代表,谢谢出席纪念仪式的市领导和校领导,谢谢长期关心学院的老领导、老教授、老同志,谢谢筹备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和学校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做了大量具体的各位老师,谢谢钱先生的亲属,谢谢老师们同学们,谢谢大家!